|
大师人物:徐悲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12-29 14:54来源:名人简历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人物生平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之西15公里。 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青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他9岁读完“四书”、 《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人物。吴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绘亭台楼阁、虫鱼鸟兽、奇花异草,以至千军万马。徐悲鸿每次随父亲进城时,必至画店观赏石涛、八大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后凭记忆默写。在父亲的殷勤教导和勇于创新的前辈画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坚实基础。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时代,徐悲鸿悄悄地爱上了周围的许多动物,并且仔细观察和描绘它们,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浮游于水面的群鸭、倦卧在墙角或戏于树上的花猫……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生。 13岁时,家乡大水,达章公便携徐悲鸿去外地谋生。为人画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刻图章,写春联。那时只有城市才有人像摄影,所以他们经常为人画肖像。这对少年的徐悲鸿来说,是一种极严格的考验,对他日后在人物画方面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卖艺的生涯不只是对艺术功力的磨练,也使他更多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和劳苦大众,激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他在当时的画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贫侠”,表达了他胸怀大志。 少年时代的徐悲鸿已在摸索创造新的绘画风格,当时的强盗牌香烟盒中附有动物画片,悲鸿很爱搜集,又见到各种动物标本,便对标本进行严格认真的写生。一些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复制品更使他萌发了到欧洲去学习美术的朦胧愿望,然而冷酷的现实却横亘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亲染上重病,他们不得不返回故乡。 17岁的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3校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悲鸿含着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亲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宜兴初级师范的语文教师张祖芬送别他时,殷切地勉励说:“你年轻聪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就以这嘉话为赠吧!”徐悲鸿从心底涌起无限感激,并终身铭记着这句嘉言,将它们作为座右铭。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带着温情对我说:“张祖芬先生可称我的第一位知己啊!” 1914年,徐悲鸿来到上海,一位在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曾将悲鸿的画推荐给复旦大学校长,很受赞赏,并得到安排工作的许诺。当徐子明陪同徐悲鸿来到校长面前时,校长十分诧异,用耳语对徐子明说:“他年轻得像个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热烈地争辩说:“只要他有才艺,你何必计较他的年龄呀!”后来,徐悲鸿几次写信给复旦大学校长,都得不到回音。于是,徐悲鸿流落在上海。正在彷徨无计时,徐子明介绍他去找《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徐悲鸿挟了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去见恽铁樵,很受青睐,并应允为徐悲鸿在商务印书馆谋一个画插图的小职,嘱徐悲鸿过几天去听回音。 这时,已是秋雨绵绵的季节,徐悲鸿没有雨伞,冒雨去探回音,恽铁樵先生愉快地说:“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务印书馆住。”一种温暖的感觉涌到徐悲鸿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赶回旅店,给母亲及故乡的朋友写信,说他已找到了工作。信刚刚发出,忽然响起急促的叩门声。恽铁樵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皇地说:“事情绝望了!”徐悲鸿急忙拆开纸包,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有一个批件:“徐悲鸿的画不合用。”徐悲鸿觉得心猛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上来,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他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江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徐悲鸿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年轻的胸膛上。当一阵寒冷的战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啊!” 徐悲鸿回到了故乡,送走了第一个没有父亲的忧郁的除夕。镇上的一位民间医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并赠他一笔小款。于是,徐悲鸿再一次来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富商黄震之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十分赞赏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地为他提供食宿。但不久,黄震之不幸破产,徐悲鸿又无所依靠。当时著名的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画了一幅马寄去,大受赞赏。回信说:“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并请徐悲鸿再画4幅仕女图。这时,徐悲鸿身上只剩5个铜板,而4幅仕女图要一星期才能画完。徐悲鸿仅能每天以一个铜板买一团糍饭充饥。第6天和第7天便整日不食。当他终于挟着 4幅仕女图送往审美书馆时,天上正下着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鸿只好将画交给看门人收下,因饥饿难忍,不得不脱下身上单薄的衣服去当掉。 严寒渐渐消退时,徐悲鸿看到震旦大学的招生广告,去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然而入学须交学费,他只好腼颜去向一位并非富有的同乡阮翟光告贷,阮翟光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了他。于是徐悲鸿入学了,除攻读法文外,仍继续作画。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便根据古书叙述,画了一幅仓颉画像应征,想得到一点稿酬,解决生活困难。几天后,明智大学派车来接他,盛赞他的作品,并请他去教授美术。徐悲鸿说明自己尚在求学,须待学期结束。 暑假来临时,徐悲鸿携带画具,来到明智大学。当时明智大学经常邀请一些学者名流讲学。徐悲鸿因此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康有为发现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了像,并将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遍临名碑,书艺得以精进,品味高深,逐渐形成了他那雄奇而潇洒的个人风格。 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给的一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他感到日本一些画家已不囿于陈法,渐渐脱去积习,能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精深美妙的境界。这使徐悲鸿更坚定了融会中外技法的意愿。他在日本还结识了著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中村不折还托徐悲鸿将《广艺舟双楫》的日文本带给康有为。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以他那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中国艺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 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家之颓败,至今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地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由于傅增湘和蔡元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 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摩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入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各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克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郎等大师的作品。1920年冬,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弗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的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天都去达仰画室聆听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在与倍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摩,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而他整天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大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了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这年夏天,病更剧,而学费已完全断绝,只好去柏林。徐悲鸿在柏林认识了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看到了门采尔、绥干第纪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国见到的佳作虽多,仍受局限。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去博物院临摹,每天都持续画10小时,期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鸿回到巴黎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人选法国国家美术展。再谒达仰,陈述学习虽无懈怠,但进步很少。达仰说:“人须有受苦的习惯,求学也一样……未历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强的人,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成就,为人类申诉。”达仰要徐悲鸿进一步精绘素描,油绘人体时认真作分部研究、务必体会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夺目的笔触。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于是更加努力。先后有《怅望》《萧声》《琴声》《抚猫人像》《远闻》《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仅1927年就有9幅作品人选法国国家美展,获得很高的赞誉。 1925年徐悲鸿还曾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并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兴趣。康有为当时曾写道:“徐悲鸿10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后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 7年。今归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陷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1926年,徐悲鸿赴布鲁塞尔的博物院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好的色彩画家之一。 1927年春,徐悲鸿赴意大利和瑞士,流连于圣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之前,纵情地欣赏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杰作,并浏览了庞贝古城,领略了西方古代艺术的气氛。 经过8年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钻研,徐悲鸿感到自己已能在创作之前胸有成竹,并能尽情挥写,得心应手,于是,他带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回到久别的祖国,致力于革新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运动。作为一位诚实正直的艺术家,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和祖国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7年归国后,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在担任美术系主任的同时,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被压迫人民所最可贵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徐悲鸿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他半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 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齐白石为教授,极力促进中国画教学的革新。 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尚书》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 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1933年,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重要人士达3000人,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3版,报纸上的介绍文章达200余篇。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徐悲鸿的作品受到公众的热诚赞扬,法国政府购藏了他的《古柏》一画,法国报纸称赞该画可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相比。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记录片在意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徐悲鸿在撰写的《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的经过》一文中说:“吾此次出国举行中国画展,曾在法、比、德、意、苏展出7次,成立4处中国画展览室于各大博物院,总计因诸展而赞扬中国文化之文章、杂志达2万份。吾于展览会一切接洽,在内在外,绝对未用政府名义……其岁糜国人巨款,号称文化基金之任何机关,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国民,皆请注意于此点也。” 徐悲鸿从苏联带回了珍贵的列宁和托尔斯泰的面模,并促成了苏联版画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览。 1935年,徐悲鸿赴广西,创作了山水画《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手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反映人民生活艰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徐悲鸿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救济祖国的难民。 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写道:“中国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好的盛筵。” 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10余幅素描速写,并根据它们完成了中国画《泰戈尔》。伟大的诗人正在凝神构思一首美丽的诗歌,宁静而神秘的花园有着无穷的诗意。它是徐悲鸿的肖像画杰作之一。在泰戈尔的介绍下,徐悲鸿还为圣雄甘地画了速写像。 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 100多幅习作和画稿。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这在中国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1942年,徐悲鸿回到重庆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动物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动物都寄托着画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情。他喜写威镇百兽的雄狮,以“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题词点出自己热望的民族觉醒与奋起。在祖国遭到侵略,人民遭受蹂躏之时,他作的则是怒目欲眦的负伤之狮。他画的骏马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铮铮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在风雨中长啼的雄鸡、逆风而飞的麻雀、贪食未果的白鹅、颟顸混沌的懒猫都在栩栩如生、脱纸而出的同时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与深刻的启迪。 1943年夏,徐悲鸿在青城山作了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画、而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静山谷之中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不论是《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皆溢于画外,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描写物象务求精确。同时,他也反对照抄对象,主张有重点地取舍,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提倡现实主义,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 1949年 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并不曾使他停下画笔,他画了许多著名的劳动模范的肖像。而且,他还继续关怀着校外的青年。每天,当第一道晨曦射进窗子时,他便起床工作了。第一件事便是回复前一天收到的信件,它们绝大部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热爱美术的青年,有人还将作品寄来,要求改正。徐悲鸿都一一作复,对每一卷寄来的画都指出优缺点,给予赞扬、鼓励或批评、建议。他因此缩短睡眠时间,数十年如一日,作为一个前辈画家,他感到有责任关怀年轻一代,同时,对自己学画的苦难历程的回顾,也经久不息地燃烧着他这种热情,因此,当代的许多优秀美术家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徐悲鸿都曾给予帮助或寄予深情。 1951年,徐悲鸿带病去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班学生和教师进修小组上课,他感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传授给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自己还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来自全国的文艺界代表护送徐悲鸿遗体至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同年12月,徐悲鸿的遗作展览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亲临参观,总理站在徐悲鸿遗像前,满怀深情地指着徐悲鸿书写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总理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会了古今中外的技法,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徐悲鸿的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以遒劲的字体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 徐悲鸿的作品1200多件,他节衣缩食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1100多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画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属全部献给了国家。 徐悲鸿只活了58岁,他的生命太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终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却长存,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陈列在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里,激动着成千上万观众的心灵,引起人们对他深沉的怀念。 生平小传 徐悲鸿小传之艰难时世 1895年7月19日,在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一间临水而筑的简陋茅屋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给他取名寿康,祈愿他健康长寿。这个名叫徐寿康的农家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课徒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两年后,九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父亲命他每日午后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自此,徐悲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多事之秋,外有西方列强的肆意入侵,内有封建政权的腐朽统治,天灾人祸接连不断。1908年,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万般无奈之下,年仅13岁的徐悲鸿跟着父亲到邻近的县镇鬻字卖画,以谋全家生计。 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涯因徐达章身染重病而中止,徐悲鸿扶着全身浮肿的父亲回到了家乡,作为长子,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久,父亲去逝,家里却连一文安葬费也没有。徐悲鸿含泪向亲戚告贷,热心的陶留芬先生不但立刻送来了钱,还亲自帮助安排了丧事。父亲去世后,徐悲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19岁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为了养家,他决定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他的一位同乡徐子明先生,当时任教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徐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他的作品得到了复旦大学校长的首肯,并答应为他安排一个工作,但当校长见到还一脸孩子相的徐悲鸿时,就悄悄对徐子明说:"此人完全还是个孩子,岂能工作?"不久徐子明赴北京大学任教,徐悲鸿工作的事也没了着落。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他仅有的一点盘缠也用光了,最后因身无分文而被旅馆老板赶出大门。在极度失望中,他回到了家乡。 然而在贫穷的农村,靠画画根本不能谋生,于是他仍决定去上海寻找出路。1915年夏末,他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前往商务印书馆,求见《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恽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很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但第二天,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不合格,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出大门,一直跑到黄浦江边,看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真想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但想到家乡的乡亲和弟妹们殷殷期盼的目光,他流下了酸楚的泪水。 正在生死间彷徨之际,突然有人拉住了他的胳膊,原来是商务印书馆里的小职员黄警顽。徐悲鸿离开商务印书馆时的绝望之态使这位热心人放心不下,于是一路尾随而来,果然见他要寻短见,赶忙及时制止了他。黄警顽将他带回自己狭小的宿舍,两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薄棉被,徐悲鸿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徐悲鸿小传之命运转机 终于有一天,黄警顽帮他联系到一份工作,是为中华图书馆出版的一套《谭腿图说》画体育挂图。几天工夫,一百多幅图就画好了,徐悲鸿得到了一生中卖画的第一笔收入--30元稿酬。 生活有了转机,徐悲鸿也变得开朗起来。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烈,谋生之余,大量阅读书籍。在黄警顽的帮助下,他携带作品拜访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得到周先生的赏识,并欣赏了周先生收藏的所有书画以及他历年的作品,令徐悲鸿一饱眼福,大开眼界。 秋末冬初的一天,徐悲鸿将他作的一幅水彩写生雪景图托一位践行的宜兴同乡唐先生带回屺亭桥镇,赠给一位曾慷慨资助过他的史先生。唐先生此时住在上海的一家小旅馆里,湖州丝商黄震之来找他谈生意,在旅馆中看到了这幅雪景图,极口称赞,询问是哪位名家的大作。静立一旁的徐悲鸿谦逊地说:"此画并非什么名家大作,实乃小人的拙作。"黄先生闻言立刻对眼前这位瘦小的年轻人肃然起敬,他关切地询问起徐悲鸿来沪的目的、今后的打算,当他得知徐悲鸿目前的困难时,豪爽地邀请他住到暇余总会。 暇余总会是黄震之主持的一家俱乐部,是富商们抽烟聚赌的地方。这里上午很清静,徐悲鸿可以安心地看书作画,下午到深夜,赌客与烟鬼蜂拥而至,非常嘈杂,徐悲鸿只好躲出去,逛逛书店。后来,他报名参加寰球中国学生会的夜校补习班补习法文,为日后留法作准备。下课后,总会里也安静了,他就在鸦片铺上过夜。 不久,黄震之在市场和赌场上双双失利,几乎破产,徐悲鸿无法在暇余总会呆下去了。春节后,他报考了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这所学校是由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收费很便宜,黄警顽和黄震之分别为他担负了学费和伙食费。入学时,徐悲鸿在姓名一栏中写上了"黄扶"两字,以纪念两位资助他的黄姓朋友。 上海有座闻名的哈同花园,是犹太富商哈同和他的中国妻子罗迦陵的宅第。他们在园中创办了一所仓圣明智大学,需要悬挂仓颉的画像,于是登报征聘画家。徐悲鸿依据史书上对仓颉"四目灵光"的记载,发挥想象力,描绘了一个满面须毛、四目炯炯、肩披树叶的巨人形象,这幅三尺多高的仓颉半身像神通仓圣明智大学的教授们通过了,徐悲鸿也因此住进了哈同花园。他开始绘制仓颉像,原计划完成一组共8幅作品的创作,直到他离园时候,他共完成了四五幅,遗憾的是这些画后来随着仓圣明智大学的风流云散也不知所终了。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仓圣明智大学的许多教授,其中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有两位。一位是康有为,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变法人士极为欣赏徐悲鸿的才华,并收徐悲鸿为入室弟子。另一位就是教国文的蒋梅笙教授,由于和他是同乡,他常去蒋先生家,结识了他的女儿蒋棠珍,即蒋碧微,两人相互爱慕,终结连理。 徐悲鸿小传之旅欧八年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等待公派留法的机会。在此期间,徐悲鸿经人介绍结识了蔡元培。这位极力提倡美感教育的北京大学校长,于1918年2月22日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聘请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担任导师,如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等人,徐悲鸿也被聘为画法研究会的导师。5月14日下午,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8年12月中旬,徐悲鸿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公派留法资格。1919年3月20日,他和蒋碧微一起登上了海轮,离开了祖国。当海轮在伦敦港停靠时,他们上岸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画院以及皇家画会展览会。大英博物馆中的藏品丰富,其中,古希腊巴底隆神庙的浮雕使徐悲鸿心醉神迷,流连忘返。一星期后,他们终于抵达了向往已久的巴黎。这年秋天,他入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他的素描突飞猛进。不久,他便去报考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拜著名的历史画家弗拉孟为师。徐悲鸿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弗拉孟对这位勤奋刻苦的中国学生也分外青眯。 1920年初冬的一天,法国著名雕刻家唐泼忒夫妇举行茶会,徐悲鸿应邀前往,在茶会上,结识了当时法国最为著名的写实主义大师达仰。达仰对徐悲鸿很有好感,嘱咐他每星期天早晨到他画室去,徐悲鸿喜出望外。自此,他每周都求教于达仰,直至1927年回国。 1921年春,巴黎举办规模盛大的全国美术展览。开幕那天,徐悲鸿一大早就赶到会场,流连了一整天,粒米未进,滴水未饮。当他在夜幕降临之时走出会场,发现外面已飘起了鹅毛大雪,一阵凛冽的寒风向他袭来,他猛地打了一个寒战。由于衣着单薄,加上一天未进食,在风雪之夜,他又冷又饿,几乎难以移步,硬撑着回到家中。他以为用热水洗澡可以去寒,谁知刚洗了一半,腹部一阵强烈的痛楚差点儿让他摔倒在地,从此,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此病终身未愈。在他的一幅素描上有这样一行字:"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乃痛不可支也。" 1921年夏,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留学生津贴中断,徐悲鸿在法国的生活日益艰难。听说战后德国通货膨胀,马克贬值,同样的法郎在德国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的生活,于是,徐悲鸿夫妇迁居柏林。在柏林,徐悲鸿经常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先生。在德期间,他每天作画达10小时以上,经常去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的画,此外,柏林动物园中凶猛的狮子亦是徐悲鸿最好的写生对象。 1923年初春,徐悲鸿重返巴黎。5月,他的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次年5月,在法国莱茵河宫举行了中国美术展览,这是一次中国留欧美术学生的成绩大展览,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均参加了此次展览。 1926年2月3日,徐悲鸿旅欧归来。2月18 日,田汉在上海举办梅花会,展出了徐悲鸿的油画人物40余幅,与会者有150多名文艺界人士,有蔡元培、林风眠、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在上海稍作停留后,徐悲鸿回到巴黎。之后,又畅游瑞士和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饱览了古今艺术名作。1927年8月,徐悲鸿结束了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回到了上海。 徐悲鸿小传之画坛伯乐 徐悲鸿善于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堪称美术界的伯乐。 回国后不久,许多青年慕名而来,登门求教。一天,在黄警顽的介绍下,徐悲鸿接待了一位刚20出头的年轻人。徐悲鸿看了年轻人的画,夸赞道:"现在许多画画的人脱离现实,像你这样从现实生活出发的人,在中国很少见。"这位年轻人名叫蒋兆和,自幼家贫,16岁只身流落上海,爱好美术却无人指导。一样的贫寒出身,一样的艰苦奋斗,一样的对美术的热爱,徐悲鸿从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此后,蒋兆和经常登门求教,徐悲鸿对他关怀备至。蒋兆和日后果然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并和徐悲鸿保持了终身的友谊。蒋兆和后来曾深情地写道:"知我者悲鸿,爱我者悲鸿。" 1928年1月,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在上海组织"南国社",并成立南国艺术学院,任绘画科主任。在南国艺术学院,他最得意的学生是19岁的吴作人。那是他刚回国不久,田汉邀他来上海艺术大学讲演,讲演结束后,他到各教室去看各班学生的作业。当他走进一年级教室时,一张虽显幼稚,但造型准确、灵气逼人的素描习作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激动地大叫道:"这是谁画的?""是我画的。"一位身材修长的年轻人腼腆地应声道。徐悲鸿跷着拇指夸他画得不错,大有前途,并给他留下了自己的地址,让他每周日到家里去,单独辅导他。后来,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吴作人于1930年春赴法留学,日后成为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28年的夏天,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圭先生来函,邀请徐悲鸿去福州为该厅创作油画《蔡公时被难图》。福州人蔡公时是"五卅惨案"中被日本军阀杀害的烈士。徐悲鸿怀着崇敬的心情塑造了蔡公时凛然就义时的光辉形象,完成后的油画陈列在福建省教育厅。当该厅询问他要多少稿酬时,他要求福建省能给他一个留学生的名额,而不要分文稿酬。于是,他的学生王临乙得到了赴法学习雕塑的机会,吕斯百则去法国学习油画。学成归国后,王临乙成为著名的雕塑家,长期担任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院教授和雕塑系教授兼主任,为祖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 1931年7月,徐悲鸿率中央大学学生赴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市。此时,画家傅抱石正失业在家,处境非常困窘。当他得知徐悲鸿来到南昌时,忙带上自己的作品到旅馆去拜访。当他到达旅馆时,发现里面座无虚席。轮到接待他的时候,他打开了腋下夹着的一个小布包裹,拿出一卷画来。徐悲鸿顿觉眼前一亮,一股灵气扑面而来,画面上峰峦密布,画幅不大却气势恢宏。徐悲鸿兴奋不已,忙与傅抱石叙谈起来。由于白天要接待的客人太多,他吩咐傅抱石晚上再来详谈。当晚,傅抱石又挑选了十几幅山水作品前往旅馆,不巧徐悲鸿被几个老朋友拉走了,临走留下话,让傅抱石将画留下,有空再叙。傅抱石放下画,怅然而归。 第二天一早就下起雨来,傅抱石望着雨丝飘飞的窗外,心烦意乱。他出身贫寒,做过伞匠,当过小学代课老师,自小迷恋绘画,但已是29岁的他从未拜过师,绘画全凭自己摸索,特别渴望能有一位良师指点迷津。此次徐悲鸿途经南昌,真是机会难得,可是登门求教的人那么多,先生哪有那么多的时候和精力指导自己呢?想到此外,傅抱石心中更加烦乱起来。突然,他听到了敲门声,下这么大的雨,会有谁来呢?当他找打开门时,出现在眼前的竟是徐悲鸿。徐悲鸿对他说:"傅先生的山水画造诣不浅,前途远大,我建议先生出国留学,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日后必将成为一名大画家。" 后来,得徐悲鸿的大力帮助,傅抱石得以留学日本,并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1945年9月17日,徐悲鸿50寿辰,傅抱石精心绘制了一幅《仰高山图》,以表达对恩师的崇敬之情。 徐悲鸿小传之欧洲巡展 1933年1月下旬,徐悲鸿赴法举办中国画展。5月10日,"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300多幅,前来参观的约有3万人次。大批评家加米勒莫克来在《费加罗报》和《民族之友》等报发表3篇评论,赞扬中国绘画艺术。欧洲各大报纸也争相报导此次画展并发表评论文章。原计划一个月的展期,由于观众太多,又延长了半个月。在历时45天的展览会结束后,法国政府收藏了中国近代佳作12幅,其中有徐悲鸿的《古柏》、齐白石的《棕树》、张大千的《荷花》等。此外,自这次画展后,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特辟了一间中国画陈列室,接着比利时、德国、英国、意大利、苏联等国都邀请到该国展览。结束了在法国的展览后,徐悲鸿应邀前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受到比利时人民的高度赞扬,比利时皇后也参观了画展。 在意大利的米兰,中国近代绘画展隆重开幕。意大利全国的报刊一致赞扬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的成就,有评论说,徐悲鸿主办的这次画展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掀起的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高潮。 各国的邀请函纷至沓来。徐悲鸿应柏林美术会之邀携作品前往德国,分别在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展览期间,德国有几十家报刊、杂志介绍和评论他的作品,均给予高度评价。离开德国之后,他前往苏联。当轮船经过古希腊的都城雅典时,徐悲鸿上岸游览了巴底隆神庙的遗迹。记得第一次赴欧时,伦敦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的巴底隆神庙残破的浮雕曾使他神魂颠倒,此次,他亲身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古希腊,历史的风沙使神庙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但他仿佛置身于2000多年前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中间。这次经历,徐悲鸿终身难忘,被他誉为"生平第一快事"。 1934年5月6日,中国近代绘画展在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幕,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市展出。展览期间,徐悲鸿应邀到苏联美术协会、美术院校等处进行了多次讲演,向苏联介绍中国艺术。在苏联,他购买了大量的艺术家如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作品、复制品,对他们的艺术推崇备至。他将列宾与法国的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他的这一评价使苏联美术界为之震惊。 长达一年零七个月的国外巡回展览结束后,1934年8月17日,徐悲鸿回到祖国。这次"中国近代绘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为祖国文化树立了威信。中央大学为徐悲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会后,徐悲鸿将从国外购买的名画复制品、画册等分赠给学生们,使他们大开眼界,加深了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了解。 徐悲鸿小传之抗战爱国 1935年初,田汉不幸被捕。为营救田汉,徐悲鸿四处奔走,后来与宗白华一起终于将重病中的田汉保释出狱。出狱后,田汉全家皆住徐悲鸿家。此时,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关系也不断恶化。 南京的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请徐悲鸿画一幅肖像时,徐悲鸿断然拒绝。1935年春节,徐悲鸿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中立不倚",下联是"隐居放言"。他家的对门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叶楚伧的官邸,出入很容易看到。 1936年5月,徐悲鸿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顾问,他离开南京前往广西,受到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的礼遇。在《广西日报》上,徐悲鸿撰文公开斥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这一年,他作了国画《晨曲》、《逆风》、《雪》等有感时事的作品。 1937年中华大地燃起了全面抗日的烽火。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威逼国民党首府南京,中央大学不得不向大后方转移,迁往国民党的战时首都重庆。中央大学再次聘请徐悲鸿担任教授,于是,徐悲鸿也跟随中央大学来到了嘉陵江畔。在入蜀途中,他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及《巴之贫妇》,对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 日本侵略者在肆意侵占我们的国土,人民苦不堪言。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爱国国家,徐悲鸿愁绪满怀。既然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他便在后方用手中的画笔尽绵薄之力。1941年,他在南洋、云南、贵州等地多次举办筹赈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国家。 正如徐志摩对他的评价:"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爱憎极其分明的人。他嫉恶如仇,曾措辞尖锐地抨击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同时,对他所喜欢的,则常用"天下第一"作为誉词。1942年10月15日,他在重庆参观中国木刻研究会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立刻在《新民报》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中华民国31年10月15日下午3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 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全文及312人的签名,其中就有徐悲鸿的名字。这是一次由郭沫若发起的文化界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他们呼吁取消特务组织,废除国民党一党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沫若拿着宣言书找到徐悲鸿,他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声势浩大的签名运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使国民党政府狼狈不堪。为此,国民党政府宣传部长、中统特务头目道藩被介石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国民党派人去威胁徐悲鸿,让他发表声明,登报忏悔。徐悲鸿面无惧色,严词拒绝。国民党当局又以停办徐悲鸿积极筹划中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要挟,徐悲鸿当场将来人骂了出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八年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沉浸在喜悦之中。在1944年因高血压与肾炎而住院半年的徐悲鸿,此时病体还未痊愈,但胜利的消息使他精神焕发。这年年底,他终于结束了与蒋碧微痛苦的婚姻,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1946年1月,他与廖静文女士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 徐悲鸿小传之斗争不懈 1946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接掌北平艺专。他在当时写给吴作人的一封信中明确写道:"余决意将该校办成一所左的学校。"8月,他在上海与周恩来、郭沫若会晤,得到了恩来鼓励与支持。8月底,他由沪抵京,来到北平艺专与团结在他周围的一批进步美术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 他将一批学业优良但在敌伪时期因思想进步而被开除的学生恢复学籍,再将原教员中,凡落水失节者一律停聘。有一位"教授"曾留学法国但学业无成,投靠国民党而成了特务组织的成员,被停聘后,他恃有靠山,上告到南京,但徐悲鸿始终没让这个党棍再混入学校。 北平的亲国民党派筹划成立了一个"北平美术协会"。为了针锋相对,北平艺专的进步人士成立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推举徐悲鸿为会长。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外,徐悲鸿积极地支持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工作。 在接管北平艺专以后,徐悲鸿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别派遣的一批党棍、特务的监视,他所在的北平艺专也时时受到国民党的攻击。面对这些,徐悲鸿总是据理力争,揭露他们的阴谋,保护被迫害的师生。他写了"艺术至上"四个大学挂在校门口,用以维护进步学生的反蒋爱国运动,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与国民党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7年5月20日,北平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国立艺专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大游行。一天晚上,听说国民党宪兵要到艺专校园搜捕参加游行的师生,徐悲鸿立刻给当时国民党的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打电话,他说:"国立艺专没有共产党,叫他们(指宪兵)不要来这里下手。"并且要求李宗仁保证艺专师生的安全。李宗仁一一应允,艺专的师生得到了一次政治庇护,躲过了国民党的大搜捕。 地下党在艺专学生中利用合法的组织,经常开展歌舞、演剧、营火会等活动,以壮大革命力量。组织的社团有"综艺剧团"、"黄河剧团"、"阿Q漫画壁报"、"大家唱合唱团"等,徐悲鸿热心支持学生的这些课外活动。 在教学上的一系列改革并不顺利。1947年10月初,北平艺专国画组的三位教授罢教,提出"改善国画设施"等四项要求。10月3日,"北平美术协会"支援罢教教授,并散发"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的传单。为此,徐悲鸿于10月中旬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阐明他的美术教育主张,并发表书面谈话《新国画建立之步骤》,批驳"北平美术协会"对他的攻击。 1948 年下半年,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白色恐怖笼罩北平,宪兵队随时随地抓人,并公开搜捕学生。1948年7月9日,"反迫害反剿民"大示威以后,国民党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北平艺专有十几个学生被通缉,前后有4人被捕。为了营救狱中的进步青年,徐悲鸿费尽周折,亲自出面保释。 辽沈战役之后,平津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艺专的国民党分子发动了一场"南迁运动"。国民党要迁走的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将艺专的一大批美术界、音乐界的中坚力量搬到南京去,徐悲鸿就是他们要弄走的主要对象。国民党当局给徐悲鸿送去两张机票,迫他南下。中国共产党则派田汉秘密来到北平,见到了徐悲鸿,向他转达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并且嘱咐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徐悲鸿与国民党党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南迁"斗争。他亲自召集校务会议,当场决定将国民党发给艺专"南迁费"换成小米,补贴全校教职工和学生。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包围了北平,傅作义在和平解放与负隅顽抗之间举棋不定,于是在中南海邀宴了北平的一些学者名流,向他们征询意见,徐悲鸿也在被请之列。会上,谁也不敢冒险发言,冷场半小时后,徐悲鸿第一个站了起来,他以洪亮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时至今日,傅将军还能对蒋介石抱有什么幻想呢?况且,北平是一座文化名城,为了保全北平的古老文化,也为了使生灵免遭涂炭,我希望傅将军顾全大局,顺从民意,和平解放北平。"他的冒除直谏鼓舞了在座的人士,大家纷纷发言希望傅将军和平解放北平。后来,傅作义将军果然采纳了这些学者名流们的意见,和平解放了北平。 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从德胜门撤离了北平城,北平艺专的师生们急不可待地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并在全城张贴了第一批迎接解放军的木刻传单,李桦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就是其中的一张。 徐悲鸿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他笔下的奔马似乎从这样的欢腾。题画诗也一扫郁闷之气,"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是光明",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徐悲鸿小传之激情满怀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平一片新气象,徐悲鸿在崭新的时代里激情满怀。1949年下半年,他给周总理写信要求派艺专的师生参加当年冬季在北平郊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周总理同意了他的请求。师生们第一次深入接触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对他们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师生中产生了第一批反映农民土改斗争的作品,如董希文的《开犁》、李桦的《斗争地主》、曾善庆的《烧红契》等。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徐悲鸿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新的时代里,徐悲鸿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美术,要吸收古今中外各流派的精华,中国的油画创作要吸收"古典主义的技巧,浪漫主义的构图,印象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想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央美院油画系,在他的倡议下,开设了领袖像课,他新自指导。这个时期,他的创作热情也极其高涨,创作了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等。 1950年9、10月间召开全国英模大会,徐悲鸿申请为英雄、模范们画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许多英模来到中央美院作报告,与师生座谈。徐悲鸿的身体很弱,但他带病画了许多肖像,如素描《子弟兵的母亲》、《战斗英雄》、《郭俊卿像》和油画《骑兵英雄邰喜德像》(未完成)等。不久,他又构思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为此,他访问了鲁迅与瞿秋白的日常生活习惯,以便更细致地刻画与塑造人物。 新中国的每一点发展都令徐悲鸿激动不已。1951年5月,导沭整沂的水利工作吸引了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徐悲鸿抱病来到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写生作画,为期两个月,画了大批工地速写和素描肖像。回京后,他暂时将创作一半的《鲁迅与瞿秋白》放下,全身心投入到导沭整沂水利工程的巨幅油画创作中。就在7月的一天,徐悲鸿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4个月后,才勉强能在床上坐起来。11月,他出院回家,因仍未痊愈,只得每天卧床休息。1952年,他一直病卧在家,人虽躺在床上,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他在病床上还计划编制一套《爱国主义教育挂图》,并草拟了一篇序言。 1953年春,徐悲鸿渐渐能下床行动了,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中央学院,扶病指导教学。9月23日,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他任执行主席,开了一整天的会,当晚脑溢血复发,急送医院抢救,因医治无效,于9月26日凌晨逝世。周恩来、郭沫若等前往吊唁。9月28日,全国文代会举行公祭 ,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次年10月10日,徐悲鸿纪念馆开幕,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美术事业的艺术家、教育家就像一颗不灭的明星,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人物轶事 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1929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赠“马”办书店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怎么办李公朴教授给陈汝言献上一计,说:“要钱只有找徐悲鸿。他的画是热门,一匹‘马’就卖了500元。”陈汝言听后很高兴,因为他深知徐悲鸿的为人,也知道自抗战以来,徐悲鸿大师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德里、槟榔屿等地举办画展卖画的行情及他把画展收入捐献给离乡背井难民的义举。他想,只要这个小小书店徐悲鸿认为办得有价值,他就一定会慷慨解囊的。于是陈汝言便从沙坪坝过江来到江北盘溪找到徐悲鸿,大胆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悲鸿听完这个小同乡的坦诚之言,沉思片刻,用郑重的语气回答说:“你想办个出版社,我支持。我虽不是富翁,但出点钱是办得到的。不过要办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多出版些世界名著和国内的好作品。你回去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他们答应了再来找我要钱。”几天之后,陈汝言把编委会组织好了又来到盘溪,徐悲鸿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给陈汝言作开办费,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价钱。”不久,“正风出版社”就在沙坪坝正式开张了,出版了很多享誉文坛的世界名著和国内进步书籍,于是徐悲鸿赠“马”办书店的事迹便被传为佳话。 刘海粟和徐悲鸿究竟谁有理 刘海粟与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两位巨匠,也有过一段师生情缘。但两人在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那场论战,回响十分深远,波及数十年后的中国画坛,以致影响到各自的门人和亲属。周恩来总理为了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促成新中国美术界的大团结,巧作工作,春风化雨,留下了一段佳话。 1912年11月,刘海粟逃婚到上海,和盟兄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院。长刘海粟1岁的徐悲鸿,循着《申报》上的招生广告前来投考。 1987年7月25日,刘海粟在新加坡接受《明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徐悲鸿和朱屺瞻、王济远同班,当时在校时,我很喜欢他,他家境虽贫穷,但却非常刻苦用功,古文根底很好,文章也写得好。我们常常一道到郊外写生,我画油画,他跟着临摹,我画水彩,他也跟着画。如此维持了半年左右,有一天,他忽然不告而别,一连三天没有音讯,实在令人担心。过后,才知道他到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哈同花园为其主管姬觉弥作人像画去了。他通过哈同花园主人,结识了不少当代文化名流,也拜了康有为为师,进入蒋碧薇家,后又在蔡元培先生鼎力支持下,终如愿以偿地到法国深造。” 1927年,徐悲鸿留学回国,不久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同年,刘海粟赴欧洲留学,于1931年回到上海。1932年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举办“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展出他欧游前后所作油画、卢浮宫临画、中国画共225幅。参观展览的各阶层人士达11万多人次,轰动中外,也由此引发了中国画坛影响达半个多世纪的一场论战。导火线是曾今可发表在《新时代》上的那篇文章,文中有段文字说:“刘海粟和徐悲鸿这对师生都因在走向艺术道路的初期,遇上了蔡元培这样爱才惜才的师长,他们的艺术道路才会如此辉煌,反之,将会是另一种样子。” 悲鸿认为该文是对他的侮辱,他立即在1932年11月3日《申报》上刊出了《启事》,称“今有曾某者为文,指吾为刘某之徒,不识刘某亦此野鸡学校中人否?鄙人于此野鸡学校,固不认一切人为师也。”徐悲鸿还指责刘海粟“流氓西渡,唯学吹牛”。刘海粟被激怒了,他以同样形式回敬悲鸿,称徐悲鸿为“艺术绅士”,并言“美专21年生徒遍海内外,影响所及,已成时代思潮,亦非一二人所能以爱恶生死之”。 《申报》同时还刊登了曾今可的《启事》,称“今可认识徐悲鸿先生在认识刘海粟先生之前,彼此都是朋友,固无所厚薄。拙文中亦并无侮辱徐先生之意。 此启。” 11月19日,徐悲鸿再次在《申报》上刊出《启事》,轻蔑之语更甚:“绘画之事容有可为,先洗俗骨除骄气,亲有道用苦功,待汝十年。我不诬汝”。 刘海粟看了这第二通《启事》,咽不下这口气,又提笔与悲鸿对垒。这时,他收到两封信,一封是诗人梁宗岱从北京大学写来的,一封是蔡元培先生派人送来的。他先看蔡元培的信,信中说,看了他和悲鸿在报上的笔墨官司,很不痛快,劝他不要和悲鸿一般见识。梁宗岱信中写道:“你的画已由摸索的进而为坚定的。而且在神气满足的当儿,由力冲动与崇拜而为力的征服与实现了。”这两封信似两帖清凉剂,使刘海粟冷静下来:谩骂、攻讦、不承认,又算得了什么?即使悲鸿不承认是我的学生,即使他初来沪时未曾进过我的学校,但他毕竟是一个有才气又刻苦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消除门户之见,携手共振中国的艺术。我一定要寻一个机会和他谈谈。 1952年上海美专与苏州艺专合并为华东艺专,刘海粟出任校长。 1953年夏天,周恩来邀请刘海粟去北京,并派人把他接到其住处。 周恩来亲切地说:“你在这项工作中为许多私立学校做出了好榜样,把你创办了几十年的上海美专贡献给了祖国,我代表政府感谢你!”总理又告诉海粟:“徐悲鸿先生领导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也有很多创新的表现。”并详细作了介绍,说:“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嘛。”海粟点点头:“是的。我很欣赏徐先生在美术教学上的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方针,他在培养美术人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很钦佩他……” 周总理露出了满意之色,说:“曾有人对我说,你和徐先生长期不在一起,有所隔膜。我当时就严肃地说,不要相信外间传闻,刘先生徐先生都是艺术家,过去又有一段缘分,外间凭猜想是猜不透的。我们还要依靠他们两人团结合作,把新中国的美术教育抓起来。”刘海粟连连应着:“对对对,由于我和悲鸿的艺术道路和生活环境不同,又长期不在一起,我们的关系疏远了, 曾经有些误解,那时,我们都年少气盛,的确有些意气用事,现在想来,很没意思。我非常希望悲鸿能捐弃前嫌,我们团结起来,南呼北应,为发展繁荣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周总理很高兴地说:“你的态度很好,我来做这个工作。”他们从晚上8点谈到凌晨1点多钟。海粟还未离京,周总理就召见了徐悲鸿。徐悲鸿向他汇报了美术界对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情况。周总理在美术界代表名单中没有看到刘海粟的名字,意识到徐刘之间的误解仍然存在。周总理没有明说,只是把刘海粟对徐悲鸿的称赞转述给了徐悲鸿。徐悲鸿立即领会了,说:“总理,我知道你希望我们美术界团结,这也是我的意愿。可是团结不是一团和气,是有原则的。我认为,画家的品德非常重要。”他说到这儿非常激动,“总理,我认为,任命美术院校领导应该考虑德才兼备的人!”总理已明白了他的所指是谁,回答说:“徐先生,你的意见完全正确。我们在任命美术院校校长之前,就已作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我希望你这个主席在促进画家间的了解和交流方面多做些工作。对某些画家的经历,要作具体的调查研究,不能只凭道听途说而下结论,请你相信组织,我希望你们美术界加强团结合作,一切以有利于培养新中国的美术建设人才为重。”徐悲鸿点了点头,谈起了国画的继承、借鉴和发展问题。他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总理赞许道:“一切艺术都应随着时代发展,停滞了就没有生命了。” 一个月后的9月26日,刘海粟在上海得知徐悲鸿于第二次文代会期间突然病逝的消息,便诚挚地撰文悼念悲鸿,说他去得太早了,他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叶恭绰先生称他这篇文章有吴季子墓前挂剑深意。 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与油画,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他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在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他在一幅侧面奔马画上的题词是:“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境况。徐悲鸿在北京故居,欢快地挥动墨汁淋漓的画笔,只用了十几分钟,便画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腾空的奔马,并题写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新中国诞生的神情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喜悦。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九方皋相马》,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创作年谱 1895年7月19日夜,诞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一贫寒人家,取名寿康,为家中长子。父亲徐达章,民间画师。 1902年,7岁,执笔学书,并要求学画,父亲未允。 1904年,随父学画,每日午后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 1905年,开始为父亲画中无关紧要处敷色。 随父坐船由宜兴去溧阳途中,承父命即景赋诗一首,题为《舟行小诗》:"春水绿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讯好,舟过万重峦。" 1908年,家乡水灾,随父外出谋生,至1910年因父病而返乡。 1912年冬,在《时事新报》发表白描戏剧画《时迁偷鸡》,获征稿二等奖。 1913年,任彭城中学图画教师。 1914年,兼任私立和桥镇始齐女子小学、私立宜兴女子中学附设女子师范班图画教员。 是年,首次赴沪谋职,未果。 1915年6月,再次赴沪谋生,求职未遂,走投无路,几欲投黄浦江自杀,幸得商务印书馆职员黄警顽助其渡过难关。 11月,绘《谭腿图说》体育挂图。 同年,结识高剑父、高奇峰昆仲。 1916年2月,考入法国天主教主办的震旦大学,攻读法文,为时半年。因感念黄警顽与吴兴丝商黄震之的扶助之恩,以"黄扶"一名入学。 3月,应征为哈同花园作仓颉像。 参加"仓圣学会",结识康有为、陈散原等人,并被康有为收为弟子。 同时,结识蒋棠珍,即蒋碧薇。 1917年5月,康有为书赠题词曰:"写生入神。"款署:"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书此送其行。"14日,偕蒋碧微赴日本东京考察美术。 1918年3月初,结识蔡元培,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5月14日下午,在北大画法研究会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全文发表在5月23日至25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1920年转载于《绘学杂志》,题目改为《中国画改良论》,文中提出改良中国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2月,争取到公派留欧机会。22日,在东安中兴楼刘半农邀饮席上,与鲁迅会面。 1919年3月20日,偕蒋碧微赴欧留学。 5月8日抵达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国家画院以及皇家画会展览会。 5月10日抵达巴黎 秋,入朱利安画院习素描。 在法结识旅欧的梁启超、杨仲子、蒋百里等人。 是年作国画《三松三马图》(赠姬觉弥)、《岁寒三友》等。 1920年4月,由瑞士返回巴黎,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7月12日,宗白华来访,陪宗参观卢浮宫。 初冬,结识法国著名写实主义大师达仰,自此,每周求教于达仰,直至1927年回国。 1921年7月,迁居柏林,居德20个月,经常去动物园画狮,到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的作品。在德结识徐志摩、陈寅恪、俞大维、杨公庶、杨公召等中国留德学生。 1922年秋,游莱比锡与德累斯顿。 是年作油画《老妇》、《女孩》,素描《自画像》、《画龙点睛》及人体素描多幅。 1923年春,返回巴黎,继续师从达仰。 5月,油画《老妇》入法国国家春季"沙龙"。 在法国与周恩来会晤。 是年作油画《持棍老人》、《河边》、《沉睡的维纳斯》,临摹普鲁东的《公理追逐强暴》、中国画《菊花》等。 1924年5月21日,参加在法国莱茵河宫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这是一次中国留欧美术学生的成绩大展览。 7月,为驻法国总领事赵颂南之妻画像,自认绘画大有长进。 是年作油画《抚猫》、《自画像》、《老人像》、《男人体》等作品。 1925年春,在巴黎自编《悲鸿绘集》、《悲鸿描集》各一册,寄上海中华书局,次年10月出版。 在广州结识李宗仁。 是年作油画《蜜月》、《女人体》两幅、《公理与复仇》等。 1926年2月18日,田汉在上海举为梅花会,这是特地为徐悲鸿首次旅欧归来举办的小型作品展览会,展出油画人物40余幅,150多名文艺界人士与会,包括蔡元培、林风眠、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郑振铎等。会后,《时报》发表了他的作品专页。 是年,作油画《箫声》、《睡》、《黄震之像》,临摹约斯坦的《丰盛》,中国画《墨竹》、《渔父》等。 1927年春,游瑞士和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浏览古今艺术名作。 5月,9幅作品在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 是年,蒋兆和登门拜师。 发现美术人才吴作人。 是年,作油画《任伯年像》、《诗人陈散原像》,中国画《钟进士》。 1928年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在上海组织"南国社",并成立南国艺术学院,任绘画科主任。 7月7日,应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圭之邀,抵达福州,为该厅创作油画《蔡公时被难图》,为时两月。此间,向黄孟圭申请到两名赴法名额,介绍吕斯百去学绘画、王临乙去学雕塑。 10月,接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发来的聘书,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 是年作品有油画《父徐达章像》、《风景》、《小孩》、《静物·水果》、《蔡公时被难图》,中国画《马》、《嘶马》、《竹石》、《乌鸡》等。 1929年4月10日,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在上海开幕,因展览中有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作品,徐悲鸿拒绝参展。 4月23日,在《美展汇刊》上发表《惑(致徐志摩的公开信)》,与徐志摩就西方现代艺术展开论战。 5月4日,发表《惑之不解(一)》,中旬,发表《惑之不解(二)》,继续论战。 冬,帮助中大学生吴作人赴法学习美术。 是年作品有国画《六朝人诗意》、《竹鸡》、《人马》等。 1930年4月,《良友》画报第45、46期连载他的《悲鸿自述》。 7月,赴南昌,识傅抱石。 完成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蒋碧微像》。 1931年5月15日,作品41件由友人谢寿康主持在比利时京城布鲁塞尔展出。 6月,编辑《齐白石画册》,并作序。 冬,完成巨幅中国画《九方皋》。 是年作创作油画《自画像》、《霸王别姬》(草图)、《叔梁纥》(草图),中国画《日长如小年》、《群牛》、《松、石、猫》、《为谁张目》、《墨竹》。 1932年1月,上海"一·二八事变",驻沪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徐悲鸿激情满怀,作国画《雄鸡》,款曰:"雄鸡一唱天下白。" 冬,为《画范》作序,题为《新七法》,提出他关于绘画教学的基本精神。 1933年1月1日,由沪杭两地知名画家组成的"艺风社"成立于杭州,孙福熙任社长,徐悲鸿为发起人之一。 1月下旬,偕蒋碧微及滑田友自沪赴法举办中国画展。 5月10日,"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开幕。法国政府选购作品12幅,并于此馆特辟一间"中国绘画陈列室"。 6月,在比利时举办个展。 10月2日,为法国国家学会院士倍难尔作素描一幅。 11月,应邀至柏林美术会举办个展。 12月19日,在意大利米兰皇宫举行中国近代绘画展。 是年完成巨幅油画《徯我后》。 1936年1月,与汪亚尘、颜文樑、朱屺瞻、张充仁、陈抱一等发起组织西洋画会"默社"于上海,社名取"沉着忍默,实际工作,不尚空谈"之意。 6月2日,在《广西日报》撰文,公开斥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 秋,在桂林筹建"桂林美术学院"。 是年作国画《晨曲》、《逆风》、《雪》等,油画《人像》等。 1937年春,完成油画《眺望》(原名《广西三杰》、《广西三领袖》,即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骑马像),由张安治携回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 5月11日,在香港举行个展。 5月中旬,在香港购得国宝《八十七神仙卷》,欣喜若狂,加盖图章"悲鸿生命",以示珍爱。 6月中旬,在长沙举行个展。 去四川途中创作国画《巴山汲水》、《巴之贫妇》。 是年,还作国画《漓江春雨》、《壮烈士回忆》、《风雨鸡鸣》,油画《月夜》、《自画像》。 1938年11月,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举办画展。 是年作国画《负伤之狮》、《大树双马》、《蕉竹》、《牛浴》等。 1939年3月14日,"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在新加坡开幕。 10月,为主演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王莹作油画《中华女杰王莹》。 12月23日,在国际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个展,泰戈尔亲为揭幕并致欢迎词。 是年作国画《斗鹰》、《枇杷》、《立马》、《铁锚兰》等,油画《印度牛》等。 1940年1月,为泰戈尔画像多幅。 2月17日,在圣地尼克坦会见印度圣雄甘地,并为甘地绘速写像。 2月下旬,在加尔各答举办个展。 3月初,以印度人为模特创作巨幅国画《愚公移山》。 5月,喜闻国内鄂北大捷,欣然挥就《群马》一幅,以示庆贺。 是年国画创作还有《喜马拉雅山》两幅、《鹫》、《花》、《马》、《印度妇人》、《红棉》等,油画有《喜马拉雅山》、《印度风景》、《少妇像》等。 1941年2月9日,在吉隆坡出席"雪华筹赈会主办徐悲鸿先生画展助赈"开幕式。 是年作油国《奔马》、《牧童》、《紫兰》、《狮》等。 1942年1月,在云南边境重镇保山举行筹赈画展。 5月,于昆明华山小学大礼堂举行抗日劳军油画展,卖画所得全部捐献。 9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美展。 12月,在贵阳举办个展。 同月,在桂林为中国美术学院招考女资料员,廖静文补录取。 继续任教于中大艺术系,并积极筹划在重庆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学院"。 作国画《群奔》、《鹅闹》、《月色》,油画《鸡足山庙宇庭院》。 1943年3月21日,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个展。 9月,在成都少城公园举办个展。 是年作油画《青城山风景》、《廖静文像》、《银杏树》、《读》等,国画《山鬼》、《紫气东来》、《国殇》、《群狮》、《李印泉像》等。 1944年,患高血压与肾炎在重庆住院半年,创作数量锐减,国画有《少陵诗意》、《梅花通景》等。 1945年2月中旬,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 7月19日,五十寿辰,好友与学生来磐溪为他祝寿。傅抱石作《仰高山图》赠之。 12月31日,与蒋碧微办理离婚签字手续。 1946年1月14日,与廖静文举行结婚典礼。 春,被聘为北平艺专校长。 8月,由宁赴沪,与周恩来、郭沫若会晤。 10月16日,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立,被推举为会长。 12月12日,南京举行徐悲鸿、陈之佛、吕斯百、傅抱石、秦宣夫联合画展。 是年作国画《奔马》、《羊》、《红梅喜鹊》。 1947年1月3日,在天津《益世报》创办《艺术周刊》。 10月初,北平艺专国画组的寿石工、秦仲文、李智超三位教授罢教,提出"改善国画组设施"等四项要求。3日,"北平美术协会"支援罢教教授,并散发"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的传单"。15日,徐悲鸿举行记者招待会,阐明他的美术教育主张,并发表书画谈话《新国画建立步骤》,批驳文化运动委员会领导的"北平美术协会"对他的攻击。 是年作油画《徐夫人像》,国画《奔马》(两幅)、《斗鸡》(与齐白石合作)。 1948年12月7日,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成立"一二·七艺术学会",迎接共产党解放北平。 是年作国画《天马行空》、《蜀葵·虾》。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冬,构思创作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未完成)。 是年作油画《慰劳》、国画《奔向太阳》与《如松柏之茂》。(此两幅贺斯大林70寿辰) 1950年5月,带病创作油画《人民的毛主席》。(未完成) 是年作油画《骑马英雄邰喜德像》(未完成)、《李长林像》、《战斗英雄》、《郭俊卿像》等。 1951年5月,构思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未完成)。同月,抱病在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写生作画,为期两个月。 7月,不幸患脑溢血症,住院4个月。 是年作国画《奔马》、《难鸡》、《竹石鸡群》。 1953年6月6日,为志愿军作《奔马》一幅。 9月23日,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召开,任执行主席,当晚脑溢血复发,住院抢救。 9月26日晨,在北京医院逝世。周恩来、郭沫若等前往吊唁。 12月1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纪念会,500余人出席。次日,在中山公园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共展出作品226件,周总理亲临参观。 1954年10月10日,徐悲鸿纪念馆开馆,馆址在他生前住宅东城东受禄街16号。 绘画特点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他长于画马和狮、牛、猫、鹰、雀等各种动物,生动传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战争期间,以风雨鸡鸣和跃起的雄狮、奔腾的马,表达对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热望。在创作理论上,徐悲鸿主张改良中国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 个人影响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悲鸿是中国少有的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画家,也是最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作品达数千件,而且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而且毕生创作不辍,留下众多传世之作。而他笔下驰骋奔放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追捧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 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少时舟行诗》 《少时舟行诗》乃徐悲鸿书法之精品。内容取自悲鸿十岁所赋诗词:“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性好,舟过万重峦。”抒发了诗作者仰观山河秀色,展望前程一帆风顺的豪迈情怀。款识为“先君率我过西氿至溧阳,舟中小诗录似。安弟 丙子元月 悲鸿”。其大意为:“先父曾带我经西氿到溧阳,写的是坐船途中所作的小诗。赠予弟弟寿安(徐悲鸿之胞弟),1936年元月 悲鸿”。徐悲鸿于30多年后以书作行书记之,足见其对此诗的钟爱,且书作与该诗相得益彰,以其特有的形式将徐悲鸿十岁之所见、所感还原出来,展现于世人眼前。徐悲鸿喜用中锋,该作品中,其线条犹如剑兰般滋润、流畅、优美,充溢着生命的张力与活力。起头“春水”二字,大气而不张狂、飘逸而不柔弱,坚韧挺拔,开门见山地将人引入青山绿水、春风拂面的妙境。再看“过”字,随性一捺,自信而不造作,乘风破浪之势跃然纸上,可谓“一捺点睛”。通篇看来,因系赠予胞弟,徒记情志,非刻意创作,得之偶然,故用笔开张自然,似“马踏飞燕”,轻捷矫健,体势如虹,尽显一派大师风范。瞻观通幅书作,仿佛少年悲鸿就在身旁,自其才情初溢的那一刻起,已昭示着雄姿英发的未来。 徐悲鸿其他作品 《玉簪花》、《狮吼》、《萧声》、《桂林风景》、《喜马拉雅山之晨》、《喜马拉雅山之林》、《月色》等。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原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受禄街,1954年对外开放,后因修地铁,七十年代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重建,1983年1月重新开放,是一座展示徐悲鸿先生生平活动、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 1954年建在画家故居内,1966年拆除,纪念馆是一座典雅的灰绿色二层楼房,是在徐悲鸿故居被拆除后根据周总理的批示于1973年重建的,1982年新馆竣工。1983年1月正式开放。设7个陈列室。 第一、二、七展室陈列徐悲鸿各个时期的中国画代表作。其中有巨幅作品《九方皋》、《愚公移山》、《巴人汲水》、《国殇》、《船夫》、《山鬼》、《贫妇》、《日暮倚修竹》、《奔马》、《群马》、《牧童和牛》、《牛浴》、《漓江春雨》、《竹》、《飞鹰》、《鹅闹》、《晨曲》、《逆风》和《风雨鸡鸣》 第二、七展室陈列着素描 101幅,从画家早年在巴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和蒙巴纳斯画室所作的人体习作到晚期的劳动模范、著名学者肖像,还有《恒河古堡》、《喜马拉雅山林》、《甘地》、《新加坡船夫》、《尼泊尔姑娘》、《鸡鸣寺道中》 第三、五展室陈列油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银杏树》、《月夜》、《箫声》、《陈散原像》、《牛》、《桂林山水》、《喜马拉雅山》 第四展室以大量图片介绍徐悲鸿贫寒的家境、少年时代的幻想、一生的创作、教学和社会活动以及他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的情况。在当年画室和起居间的复原室中展出了他的画笔、画板和颜料,画案上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画架上放着他最后一幅未竟之作《鲁迅与瞿秋白》。该室墙上悬挂着他的老师、法国名画家达仰的照片,他与好友、印度诗圣泰戈尔的合影,他去世前一周与夫人的合影以及他收购的最后一件艺术品──任伯年的《紫藤翠鸟》。 纪念馆现藏徐悲鸿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粉画、书法作品1286幅,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名家书画1134幅,中外美术书籍、碑贴、画册、图片约万件。其中,唐画《八十七神仙卷》、宋画《朱云折槛图》、明画《王右军书扇图》、金农《风雨归舟》均为稀世精品。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获得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漫步在展厅内,我们在欣赏大师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国画《九方皋》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励全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田横五百士》则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他笔下的骏马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他常画的雄狮、晨鸡一样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战斗精神。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百余幅素描作品看到艺术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还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师毕业生收藏的许多优秀绘画作品。 来徐悲鸿纪念馆,你不仅可以获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能结识一位人品与画品高度统一的伟大爱国艺术家。 家庭生活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父亲和母亲蒋碧微常常吵得不可开交。母亲专横跋扈,脾气非常暴躁,因此,徐静斐在感情上并不依恋母亲,她几乎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爱,也没有得到过多少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但是,徐静斐极爱戴仅比她大6岁的继母廖静文。从40年代她与廖静文相识到现在,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与这位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继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让徐静斐感佩不已的是,继母虽然比父亲小28岁,却极为敬重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为父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女儿爱父亲,妻子爱丈夫,她们的爱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却是相通的。她们之间心与心碰撞交融的友情,犹如春风化雨,有着一种永恒的美丽。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阶段。 徐悲鸿所执教的南京中央大学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早已迁到了山城重庆。徐静斐也就随着到重庆,在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那个时候,徐悲鸿无法忍受蒋碧微无休止的刁难和吵闹,他们已经分居7年之久了。 暑假到了,徐静斐非常想到爸爸身边去。徐悲鸿那时正带着初创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写生,因此,徐静斐便和哥哥一起高高兴兴到爸爸那里去度假。 在青城山,徐静斐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这位姑娘就是廖静文。 徐静斐以前就听母亲说过,廖静文和父亲相爱,并说像她这样年轻漂亮的姑娘能爱上一个比她大28岁的人,不是图钱就是图利。但徐静斐在层峦叠翠、古木参天的青城山,只觉得廖静文雅静好学,端庄美丽,没有一点儿轻浮鄙俗。她从心眼里喜欢这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姑娘。 1944年,徐悲鸿由于艰苦的物质生活和过度的劳累,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进了离沙坪坝10多公里的中央医院。徐静斐闻讯后,不顾摔伤的腿,艰难跋涉了3个多小时,急切地赶到医院去看望。 当她气喘吁吁地立在病房的门口,看到廖静文正坐在病榻前,认真地为父亲念报纸。不知怎么,在那一刻,徐静斐的心中倏地涌过一阵感激的热流。 “爸爸,我来看您了!”徐静斐大喊了一声,泪水便禁不住从面颊上滚落下来。 廖静文起身让她坐下,然后,默不作声地拿来一个饼干盒,从里面拿出黄色的炒米糖递给徐静斐,望着她默默地吃着。 徐悲鸿仍然处于危险期,早几天医院就发出了病危通知,因此她们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压抑得说不出话来。整个病房里充满了寂静悲伤的气氛。廖静文因为照料悲鸿,已是头发零乱,眼圈发黑,形容疲惫憔悴。可以想见,为了悲鸿,她已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徐静斐告辞出来时,廖静文一直把她送到医院大门口。握别之际,廖静文关切地对她说:“天快黑了,走路要小心呀!”徐静斐用力点点头,心中一阵温暖,泪水又一次潸潸而下。她在心里感激着廖静文:“我父亲多亏有了你呵!” 廖静文那时在徐悲鸿身边当图书管理员,对悲鸿的事业和生活都倾心相助。她从青城山回到重庆后,即考上了从南京迁到成都的金陵女子大学。可是入校不久,她为了辅助悲鸿的事业和照顾他孤身体弱的生活,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重新回到悲鸿的身边。现在,悲鸿的病情这么严重,她坚持日夜守护在床前,这难道是为了图钱、图名吗?徐静斐实在无法相信妈妈说过的话。 1945年冬,学校刚一放寒假,徐静斐就急切地来到了父亲身边。此时,徐悲鸿在医生的全力救治和廖静文精心的照料下,病情已逐渐好转,能在屋里走动,但身体仍然很虚弱,脸和脚还有些浮肿。 廖静文仍然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可是,他们的生活相当清苦,饭菜都是从食堂打来的。徐悲鸿因为不能吃盐,就用青菜蘸着用水冲淡了的酱油就饭吃。那时候,徐悲鸿每月的工资全被蒋碧微索走,而廖静文为了悲鸿的健康和生活,一直瞒着他靠借贷过日子。在徐悲鸿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廖静文没有离开他,而是用自己的火热柔情和爱心滋润着徐悲鸿那一颗病中的心。她对悲鸿那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情意,像一泓清泉,涤尽了徐静斐心中的疑团和隔阂。她怎么能够不感动呢? 晚上,徐悲鸿睡在一张旧单人床上,盖两床旧被子。徐静斐则和继母睡地铺,两人合盖一床套着破棉絮的旧被子,那床被子有的地方竟连一点棉花都没有,只剩下被里被面两层布了。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寒冷顽强地从木板墙的缝隙里挤进来。她们两人便使劲地挤在一起睡,以求暖和些。渐渐地,她们相互温暖了对方,不再感到寒冷,也不再感到孤单。 寒假快要结束了,徐静斐依依不舍地沿着青石板台阶走下石家祠堂花园,不住地回头,望着站在小楼上目送着她的父亲和继母。此次和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她的收获颇多,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充实。父亲、继母生活得那么艰苦,却仍然关心着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父亲多次将办画展所得捐助贫病的文化人和抗日将士。他们那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静斐那颗年轻的心,为她以后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徐静斐随蒋碧微回到了阔别8年的南京,而徐悲鸿则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廖静文一起去北平办学。 徐静斐高中毕业时,很想报考北平的大学,以期生活在父亲和继母身边。但是,她母亲极力阻挠,逼迫她上了南京金陵女大。 在大学里,徐静斐接触了一些进步同学,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起来。当蒋家王朝大厦将倾,顽固派仓皇逃奔台湾时,徐静斐表现出异常的明智和大义,毅然背叛了母亲,秘密跟随地下党来到皖北解放区,跨出了她人生抉择的关键性一步。 当徐悲鸿和廖静文在北京接到静斐的信后,他们感到欢欣和快慰,激动的泪水打湿了廖静文的衣襟。而这时,蒋碧微却孤身一人匆匆去了台湾。从此,徐静斐和母亲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过。 1949年,徐静斐作为南京军管会的派出干部来到安徽。和黎洪模结婚后,她就一直在安徽工作。 徐静斐没有料到父亲的病情又会加重。1953年9月19日晚,徐静斐生了第二个孩子。而这时候,徐悲鸿已是生命垂危,北京的电报和信件不断地飞到安徽,但徐静斐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本来身体就不好,生过孩子后,身体更加虚弱,连饭也吃不进去。因此,她丈夫就和领导商量,对徐静斐封锁消息,生怕她知道这不幸的消息会发生什么意外。 出院后,组织上把她安排在另一个房间里,不许她出门,为她的孩子请了一个奶妈,也顺便照顾她。待到满月后她看到电报和信时,徐悲鸿已在9月26日不幸去世了,而且追悼会也已开过了。徐静斐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周身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剧痛,泪水扑簌簌落下,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徐静斐说到这件事时,仍是泪水涟涟。她说:“我心里太难过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受的一件事,也是最遗憾的一件事。” 徐悲鸿去世后不久,廖静文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父亲生前对你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学一个专业,因为你中学的成绩非常好。现在你父亲虽然去世了,可不管怎样困难,我一定尽我的力量帮助你。” 受到继母的鼓励,徐静斐就下了决心,想上大学了。可那时她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她丈夫前妻的4个孩子刚从广西接来,加上她自己生的两个,要抚养6个孩子。那时候提倡英雄母亲,不准搞人工流产,徐静斐又怀上了第三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考大学呢? 恰巧,安徽农学院要招一批调干生,她认为报考农学院是最合适的,既照顾了家庭,又不误上大学。 但是,当她把报告递交到人事科时,人事科长却不同意,说:“哪有怀孕的女人去上大学的?”他一连三次拒绝了徐静斐的要求。但徐静斐毫不气馁。当她第五次站在人事科长面前时,他不耐烦地说了声:“要去你就去考吧!” 不久,徐静斐从市政府调到市工商业改造办公室当秘书。那时正赶上发大水,市区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徐静斐上班只能坐小木船到办公大楼前,从二楼窗户里爬进办公室,下班后再从窗子里爬出来,然后坐小木船回家。即使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里,她也没有停止学习。 徐静斐是在怀孕8个多月时参加考试的,她的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试题对她来说很简单,使她感到疑惑和吃惊。结果,她以6门功课581分的最好成绩被录取。 入学不久,继母给她寄来了一笔钱。这一年,廖静文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可是她实在太忙了,要当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苦于分身无术。她坚持读了三年半,最终还是退学了。 在读大学期间,她们经常通信,互相鼓励。廖静文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给了徐静斐很大的支持和鼓舞,直到她完成了学业,留校当了教师。 1961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的生活异常艰苦。廖静文记挂着徐静斐和她的孩子们,便打电话、写信叫她到北京去。 放暑假了,徐静斐便带着4个孩子去北京。那时孩子们还很小,最大的才七八岁。火车上拥挤不堪,难以找到座位,徐静斐在地上铺张报纸,就让孩子们睡在座位下面。 当时的北京经济也很萧条,很难买到食物。廖静文没有粮票,靠家中那一点定量粮又不够这么多人吃,因此,她急得团团转。徐静斐有个哥哥已被打成右派,此时在北京附近的农场里劳动,他常背回一点玉米棒子煮熟了当口粮。为了多弄些吃的,廖静文尽了最大的力量。 星期天,廖静文还带着静斐的孩子们到公园玩,他们捉迷藏、丢手绢,玩得兴高采烈,分外愉快。她还对徐静斐说:“你和你哥哥从小没有母爱,家庭很不幸,所以你父亲去世后,我要尽量多给你们一些温暖,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 1967年,徐静斐为了躲避愈演愈烈的武斗,带着孩子又去了北京。她本想到北京去寻一片清静地,怎奈那时继母也没能逃脱劫难。 “文革”初期,廖静文非常紧张,害怕保护不了徐悲鸿众多的作品,急得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待到情势危急,廖静文只得向周总理求救。总理立刻采取果断措施,命令戚本禹派人把纪念馆里的所有作品:油画、素描、国画,以及徐悲鸿收藏的古画和从法国带回来的资料等,全部转移到故宫一个大仓库里保存起来。这样,那些珍贵的艺术品才免遭破坏。 但是,廖静文家里所剩的那些徐悲鸿学生的作品,却被冲进来的造反派全部撕碎、砸烂。 不仅抄家,那些造反派还凶残地暴打廖静文,直至把她打得昏迷过去。但是,造反派们仍不罢休,又用冷水把她浇醒,然后用鞭子没命地狠抽。廖静文被折磨得满脸鲜血,脉搏几乎停止了跳动。那伙人看到人快被打死了,才感到事情闹大了,立刻又把廖静文送到医院抢救。廖静文虽然活过来了,但头上要缝13针。 回到家里,廖静文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即使这样,造反派们仍没放松看管。环境如此恶劣,人身没有了一点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廖静文只得再向周总理求救。她支撑着受伤的身体给总理写了一封信。可这信怎么才能带出呢?思来想去,廖静文把儿子的一件棉大衣拆开,把信缝在棉花里,然后让儿子偷偷把信送到中南海西门。总理接信后,即指示人在中南海找了一间房子,把廖静文接去,让她养病,也是把她保护起来。 当徐静斐带孩子到北京时,廖静文只得在天亮时回到家里,天黑了再由儿子陪着到中南海去住。 在毛主席对徐悲鸿作了肯定的表态后,廖静文的处境才慢慢平安起来。“文革”期间,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被拆了,但国务院批准新建一个纪念馆。 从1972年开始,廖静文任纪念馆筹备组副组长。她四处奔波,到处求人,从一根木头、一块砖瓦,到拆迁房子、筹集经费等,她一项一项地落实。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也不知受过多少委屈,一直到1981年,历经10年的磨难,总算把纪念馆建好。可以说,如果没有廖静文,这个纪念馆决不会这么快就恢复的。 这以后,廖静文便积极在香港、台湾、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波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徐悲鸿画展,引起了轰动。在成都展出时,排队要廖静文签名的观众上万人次。是的,廖静文为了保存、宣传悲鸿的作品,弘扬悲鸿的爱国主义精神,倾尽了一生的精力,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徐静斐由衷地赞她道:“她所做的一切,是没有人能够比拟的,也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徐静斐因此从内心深处更感激继母,崇敬继母。前年,在纪念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徐悲鸿的学生黄养辉教授激动地说:“在今天,我们不光要纪念悲鸿大师,师母廖静文在这几十年来所做的大量工作,也应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 悲鸿去世后,徐静斐当时有7个孩子,她只拿调干助学金每月27元,她丈夫的工资是80多元,全家月总收入只百元。为了照顾孩子,她家里请了一个奶妈、一个保姆,于是全家有11口人吃饭,经济拮据可以想见,常常是烧一大盘青菜全家人吃。廖静文知道情况后,立刻给她寄了1000元钱。徐静斐把那钱存入银行,每月取一点,细水长流地补贴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徐静斐的家庭负担仍然沉重。廖静文有一次对她说:“全家所有的孩子都有彩电冰箱了,就你没有,我很难过。我总觉得你活得太苦了,孩子那么多,一想到这些我就想哭。”她要给徐静斐买彩电和冰箱,但徐静斐不同意,说:“你的条件也并不怎么好。”不久,一个朋友送给廖静文一台14英寸彩电,她就把彩电送给了徐静斐,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她把黑白电视机下放给正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徐静斐的二儿子黎志康。 其后,廖静文问徐静斐:“在合肥,买一台冰箱宴多少钱?”徐静斐回答说:“也就七八百元吧!”廖静文随后给她寄了700元钱,并一再叮嘱:“这个钱不许你作他用,只许买冰箱。”在这同时,徐静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弟弟听说她没有冰箱,就省了钱,在回国探亲时带回一台冰箱送她。徐静斐很感动,把继母的钱原封不动地寄了回去。她知道继母的工资不高,可社会活动又多,请客吃饭从不用公款,因此,她不能用继母的钱。徐静斐的弟弟对他母亲说:“我佩服姐姐,她不是那种要钱要东西的人,她只埋头于工作。” 徐静斐的生母蒋碧微在台湾去世后,徐静斐办了一份放弃遗产继承权的公证书,她拒绝和哥哥去继承遗产,她说:“我的生命之根已深深扎在大陆这块土地上了。” 徐悲鸿说过:“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是的,悲鸿留给我们的,是那些像语言一样在人民中流传着的艺术作品和他的爱国之心,而徐静斐和廖静文留给我们的,则是她们之间深厚纯洁的友情以及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爱心。 1953年9月,徐悲鸿去逝。不久,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到:“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廖静文和徐悲鸿的两个孩子徐庆平和徐芳芳曾分别在法国和美国留学,一个学习艺术,一个学习管理。她说,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积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十分辛苦,回来的时候,儿子的头发脱落了许多,女儿脸上的皱纹比她还多。回忆这段历史,廖静文至今仍感觉很愧疚。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国家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展馆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时下,马路西侧正在进行危房改造;东面鳞次栉比的时装店和快餐店证明着时代的变迁,而独有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 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她说,现在还有100多幅没有修好。因为请外国修画专家需要大量外汇,国家不能一次负担,每年拨款40万。 时至今日,身为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还在四处奔波,只要是关于办徐悲鸿画展、出画册的事,或是为馆里募集资金,她都要亲自去。接受采访之前,她刚从青岛回来。她说,有人要帮助她到美国举办悲鸿画展,“这也是当年因为太平洋战争,悲鸿一生未能实现的愿望。” 她说,这两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纪念馆扩建工作。目前,北京市已经在纪念馆旁边新批了一块5000平方米的空地,但需要9000万元,至今还没有买下。“还有1000多幅一级品叠压在柜子里,要是能把新馆建成,就能陈列悲鸿更多的作品,还有那么多古画和书籍。” 廖静文现在有一保姆为伴,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已经80岁高龄的她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然后到纪念馆上班。她说,自己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因为听力不太好,所以不能看电视和听音乐,有时看看书报。非典时期,她在家画画中国画。 如今,廖静文和徐悲鸿的一双儿女也已经年过半百,儿子在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校长,女儿在大学任教授。他们时常会来看她。她说,现在她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家国恩情剪不断,是非真伪寸心知”。廖静文说,人生是复杂的,不可能让所有人了解你,但怎样做人自己明白。“这几十年,国家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很感谢。” 作品价值 2010年6月22日,北京九歌2010春拍在北京天伦王朝大酒店举行,备受关注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以1200万起拍,经数次竞价,以7280万元落槌成交。此幅徐悲鸿为蒋碧薇创作的人体油画为世上唯一罕见之艺术精品,是徐悲鸿油画写生的重要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