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书书法《游西山寺》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3-13 15:01作者:张剑来源:收藏快报 清·张玉书《游西山寺》纸本墨书,纵139.4、横69.5厘米,原藏于焦山水晶庵,后被镇江博物馆收藏
■江苏镇江 张剑
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总纂官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第一部正名为字典的《康熙字典》面世。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张玉书,这位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因为奉诏编纂《康熙字典》,而成为令镇江人骄傲的名字。
张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明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二十六日辰时出生于镇江。自幼颖悟绝人,熟读《春秋》三传,尤其精邃于史学。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乡试中举,年仅15岁,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参加会试、殿试,成进士,时年19岁。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在任期间,张玉书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直至康熙五十年(1711)寿终正寝,享年69岁。康熙皇帝亲书挽章,加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贞”。他一生正直不阿、办案严明、秉公守法,深受康熙皇帝的信赖。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张玉书是随行的唯一汉臣。
世人只知张玉书政绩显赫,文才超群,而鲜知其善书法。据记载,张玉书幼时曾于镇江焦山寺读书,焦山摩崖、碑林的名人石刻成为他临摹学习的极好范本。江左形胜的自然风貌,绚丽独特的风景名胜,深厚广博的文物古迹,加上多不胜举的历代名人歌咏镇江的山水之作,给张玉书的诗文以很大的启迪。其19岁赐进士后,即成为庶吉士,根据清代翰林院庶常馆制度规定:“要选进士中优于文学书法者,方能如庶常馆学习,成为庶吉士。”可见他年轻时书法造诣已经很深。
在张玉书故乡的镇江博物馆,珍藏有张玉书书法墨宝六幅,是研究张玉书书法艺术和诗文才华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其中一幅《游西山寺》(见图),是张玉书赠给镇江焦山慧印禅师的,诗文为:“岧峣法海寺,直入万峰巅。片石藤萝合,丰碑日月悬。幽禽栖古木,清磬下诸天。辇路经过处,苔封暗记年。”墨宝纸本墨书,纵139.4、横69.5厘米,原藏于焦山水晶庵,后被镇江博物馆收藏。书法磅礴雍容,字字刚劲有力,观之隐然一股浩然正气直扑人面。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淡墨探花王文治于焦山寺得观此卷,大加赞赏,并为之题跋,表达对张玉书的敬重及对其书法艺术的肯定。跋成之后与张玉书行书合裱成一轴堂幅,更使此幅锦上添花。清晚期著名鉴赏家宜兴陈任旸,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在焦山观此幅后也倍加推崇,盛赞张玉书书法“在苏黄之间,因知公得力于宋四家者深矣。”意为将张玉书的书法和宋四大家媲美。
张玉书的书法远学晋人王羲之,宋四家苏、黄、米、蔡,近学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晋、宋风范,又深具赵、董精髓。他曾在别人的一幅书法作品后题跋曰:“自晋唐以迄后代,凡属能书之家,悉皆虚怀临仿,而经纬在手,变化从心,挥毫独运,包举众美,所临旧迹原本尝百倍过之。”这正是他学习书法的经历与心得。
张玉书的作品少则数十字,多达千余字。短者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诗文婉丽,字体秀逸遒劲,内刚外柔,气韵从豪端流溢而出,飘逸舒适。长者通篇行气贯通,字里行间,呼应贯气,笔势稳健,笔法纵横自如,风格鲜明。
张玉书一生品性端洁,由他主持编纂的《康熙字典》为后世传用,其书法艺术亦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分类:
一点一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