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受时风影响,唐隶与清隶到底有多不同?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11-08 10:07作者:admin来源:坦腹斋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

  

  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汉代,二是清代。

  

  在这两个高峰之间,有一个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书创作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这种独足的发展却给其他的书体带来了先天的不足。

  

  分析唐代与清代隶书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时代的时风及创作语言的不同点,给当代隶书的创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局部)

  

  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

  

  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

  

  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

  

  “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

  

  隶取汉《礼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庙碑》、《尹宙碑》、《石门颂》数种,

  

  剪贴成册,于此中择篆隶各一种令习书者以油纸碑影写,亦皆提肘回腕,羊毫浓墨日课无间。”

  

  从这段论述可看出,清人临隶书的范本来自汉碑,且用笔是羊毫

  

  “羊毫浓墨以振其力,使起笔不得不逆,住笔不能不到,脚踏实地,自无牵纽描画之弊。”(见《中国书学论著提要》——陈滞冬 第341页)

  

  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篆书以丰富隶书之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时代风气所致。

  

  唐人并不是见不到汉碑,清人也不是只看到汉碑。从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见到汉人隶书碑碣。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盛,尊碑抑帖,书法家追求反朴归真,这种尚质的风格决定了隶书在清代 书法中占重要地位,这也决定了清代隶书必然超越唐代隶书。

  

  正如清-扬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

  

  “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绶、陈曼生鸿寿、黄小松易四家之分书,皆根底汉人,或变或不变,巧不伤雅,自足超越唐宋。”

  


▲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局部)

  

  汉隶当来自秦隶,秦隶是什么样呢?

  

  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

  

  “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 第26页)

  

  而汉代隶书可分为两类;

  

  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

  

  二是汉隶,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名称相同,但写法不一样。

  

  如果说唐人也继承有汉隶的因素,也最多是这类情况。

  


▲ 汉隶《石门颂》宋拓本

  

  秦有隶书,但真正确立和完善却在汉代。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古体与今体的分水岭。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笔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锋。

  

  笔法中有方笔和圆笔。

  

  隶书主要是用圆笔来表现的,而方笔是以隶书开始的。

  

  分析秦汉隶书,有方笔也有圆笔,如南方的江淮汉简多篆意,用圆笔表现,而西北汉简则多方笔。

  

  到东汉以后,多用方笔。在笔势上,出现左掠右波的特征,这一特征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一种程式化,把隶书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

  

  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

  

  清-钱泳在《书学》中对唐人的隶书作了具体的分析,其说:

  

  “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

  

  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

  

  若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中国书学论著提要》第311页)

  

  这段论述切中唐代隶书的要害,是唐代隶书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分析唐玄宗《石台孝经》,则可看出这种现象,点已不是圆笔,钩画出锋,明显受楷法的影响。

  

  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的笔法、笔势也是此。

  


▲ 伊秉绶 隶书 五言联

  

  清代碑学的复兴和发展,使人们对金石文字大加重视。

  

  帖学逐渐衰落,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在当时的书坛上,涌现出了许多勇士。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出了“尚质”的理论,认为书法要发展,必须从源头处寻求变法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必须从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汉碑中去发现和总结。

  


▲ 陈鸿寿《隶书六言联》

  

  清代的隶书高手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桂馥、伊秉绶、王时敏、金农、陈鸿寿、赵之谦等都是隶书高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取法汉碑古法,都精通篆书。

  

  因此,其隶书的笔法有圆有方,面目多样,各有千秋。

  


▲ 金农 漆书

  

  尤其是金农的“漆书”与汉诏书上的隶书一致,方圆相济,伊秉绶的隶书笔法沉雄质朴,以汉《衡方碑》额悟入,以篆书笔法作隶, 古味浓烈。

  

  从这也可看出,唐代与清代隶书在笔法上有极大的区别。